如何用对联为稷山板枣优雅地打广告
如何用对联为稷山板枣优雅地打广告?读读这副七言对联
在 “后稷故里话丰年”山西省稷山县征联 中,我侥幸获得三等奖。联文如下:
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这副对联的过程和体会。在创作期间,作为讲师,我也对这次征联进行了集中指导。揭晓结果显示,还是很有效果的。 除了讲师之外,还有 3 名训练营学员和 2 名课程学员获奖。
征集启事要求投稿数量限定在6副之内。根据选题的一般原则,我把重点放在稷王庙,写了4副。此外写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各一副。首先还是要做基础性的工作——搜集联料。主要有稷山县和后稷的资料,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资料,题咏后稷的诗词,题咏后稷的对联。这些丰富的资料,足够我们写好多副对联。这里重点讲讲这副获奖联的构思写作过程。
关于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,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其实还有一句话与其相连,那就是“国以民为本”。这是《汉书》《宋书》等史书上的原话。除此之外,古代诗人围绕史书的表述,反复写过表达相同或类似含义的诗句。比如以下这些诗句:民为国本根、民事为国本、农者国之本、农者国所重、国以民本民食天、谁与邦民作食天、八政以食首为民、八政农先诚国本、国本从知重在民。
诗中的天啊、根啊、本啊,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意思。我想借用以上诗句的意思,来表达稷山县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个主题。怎么借用呢?在对联写作进阶教程第 节课【延伸阅读: 】中,我们讲过联料入联的方法:一是照单全收,即插即用;二是稍作改装,增减移换;三是脱胎换骨,全盘转换。根据平仄、对仗的要求,我选用了第二种方法。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。于是想到了上联的二三分句,构成自对:
下联如何与此相对呢?我想到歌颂后稷的功德。《诗经》最先定论:思文后稷,克配彼天。后人诗歌和对联歌颂后稷的功德,几乎离不开这两句诗。比如宋时的郊庙朝会歌辞:“播种之功,时惟后稷。推以配天,莫匪尔极。”明人杨文卿《登稷神山祭后稷》的诗句:“后稷神功已配天,荒祠自合插云端。”稷王庙已有对联:“统肇王基,功崇平地;源开粒食,德大配天。”所以我想到表达德大配天这个意思。还得想一个分句跟它构成自对,什么与天相对呢?地。由地,我想到了接地气这个很现代的词。如果评选古来最接地气的人物,我认为后稷可以排名前三。经过反复调试,下联二三分句定稿为:
想好了后面的分句,那前面写什么呢?我想到一个词:先声。意思上,先声可以用在后稷的身上。对仗上,先声可以和后稷构成工巧的借对。于是想到首分句:
最终定稿为:
公示期间,有联友质疑“焉”的用法。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。
此联的“气焉”“德焉”,原稿是“其气”“其德”,当句自对,本来完全没有问题。但我考虑到:第一,能够做到上下互对就更好,至少从形式上看有种均衡感。如果自对,可能会给人失衡感。“为”和“于”同位,而“以”和“其”却不同位,让我觉得别扭。但如果“为”和“于”也不同位,那我就不会觉得别扭。其原因我觉得是语感,也可能是心理问题。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恐怕评委不认可这种自对。记得湖北某楹联学会领导专门撰文讨论过这种自对,认为不允许这种异位自对。当然我是不同意他的观点的。如果我不参赛,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。但这是参赛,尽管不能说完全迎合评委的喜好,但总不能如写性情联那样随意。这是参赛联的特点决定的。那么,这里的“焉”究竟用得是否恰当呢?查词典,焉作为虚词,有多种含义,其中一种就是作为语气助词,用于句中表示停顿,相当于“啊”。比如《史记》有云: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,三王之仁焉而死。而拙联中的“焉”正是此意。
讲讲其他两副联作的构思过程。
多重随机标签